作者簡介
周建閩,祖籍山東榮成,成長於福建福州。1973年初自福州一中畢業後,作為知青下鄉三年餘,後進工廠務工兩年。1978年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,1982年獲文學學士學位。1984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,1987年獲法學碩士學位。畢業後進入中國新聞社港臺海外部,從事臺灣新聞採編工作,曾任臺灣新聞群組組長、港臺海外部副主任、主任記者。1992年作為首批…
[網上開卷]
- 道德經校注
- 思繫中華——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思考評論集
- 文著南粵 德養後人——黃詠雩硏究資料彙編
- 論統合——張亞中自選集
- 論統一——章念馳自選集
- 大棋局——黄嘉樹自選集
- 廣府尋根 祖地珠璣
- 廣僑文化論——台山:中國首屆廣僑文化論壇文集
- 文明與社會漫議 (1980-1989)
- 黃啟臣文集(四)——歷史學、社會學及政治學
- 品讀馬英九
- 嶺南考古研究13
- 辛亥革命高州起義一百週年紀念專輯
- 天道傳奇——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
- 行走在路上
- 雷州文化研究論集
- 嶺南考古研究(12)
- 探索兩岸和平協議的多元角度觀察
- 民進黨與兩岸關係大格局
- 永定客家禮俗
- 參事建言(2010年)
- 呼喚海洋之回聲
- 海上敦煌在陽江——首屆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論壇文集
- 封開:廣府首府論壇
- 歲月如歌——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八十年慶典紀實
- 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硏究——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實事求是地改革的路向
- 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——全國文明先進典型高州市人民醫院改革巡禮
- 回眸一笑百媚生——三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
- 岭南考古硏究(11)
- 雲浮:中國石都文粹
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>> ç¶²ä¸éå· >> 詳細内容
思繫中華——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思考評論集
“思繫中華”選擇收入了1999年以來作者周建閩在《中國評論》月刊發表的關於兩岸關係和中國發展、國際關係問題的评论文章一百七十多篇。這些文章按內容編為五章,涵蓋了兩岸關係和中國及國際問題的主要方面。建閩是資深媒體人,同時多年跟蹤、研究兩岸關係,常有獨到見解。所以,建閩的作品既有媒體人的敏銳,又有研究者的深刻和獨特視角。這在“思繫中華”的這些作品中,有很充分的表現。無論是對兩岸關係的宏觀分析、論述,例如,關於兩岸關係的框架、中國的發展戰略、中國的國際環境等的分析、論述,還是對兩岸關係某個具體問題的探討,例如,對於兩岸簽訂和平協議、兩岸海洋合作等的探討,都有充分表現。這已成為建閩特有的風格,“思繫中華”的重要特點。
序關閉
第一章 論文與論述關閉
第二章 兩岸關係理論探析關閉
- 台灣主體意識的辨析與皈依
- 深水區前行:合情合理解決兩岸治權問題
- 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需要新思維
- 把握現在開創未來:兩岸和平協議研析
-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難處何在
- 兩岸政治關係合情合理安排意涵探析
- 政治定位需與兩岸關係發展相契合
- 台灣需建構明晰的和平發展政策
- “一中框架”政治共識推動兩岸關係發展
- 構建一中框架共同認知開解兩岸政治難題之鑰
- 兩岸關係鞏固深化需修補“政治與安全短板”
- 形成一中框架的共同認知:兩岸學界春天再…
- 理論創新推動兩岸關係前行
- 澄清認同迷思堅定和平發展
-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路線勢將長期延續
- “台獨”衰落和平發展大勢難擋
- 共同締造:修復與破解台灣的兩岸認同撕裂…
- 把握發展方向深化和平發展
- 在共同發展中累積互信漸進融合
- 台獨論述的黃昏與新兩岸論述的黎明
- 培育共同認同夯實和平發展基礎
-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初級階段與深化政治互信
- 中華文化:兩岸融合的精神紐帶和橋樑
- 和平發展共構期:厚植共同利益與培育新認同
- 和平協議: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守護神
第三章 中國發展與國際瞭望關閉
- “一帶一路”吹響地緣經濟再出發的進軍號角
- 2015中國展望:沉舟側畔千帆過
- 中美關係的戰略折衝與台灣的選擇
- 國際風雲變幻兩岸波瀾起伏
- 辛亥百年:終結歷史悲情實現民族復興
- 佈局未來: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的戰略定位
- 中美關係:在調適中穩步前行
- 深化和平發展迎接東亞合作新時代
- 未來六十年中國的發展方向與目標
- 奧巴馬主政與中美關係的未來
- 兩岸三地需攜手抵禦金融風暴
- 改革開放催化中國對外、對台戰略思維轉換
- 奧運激勵中國
- 地緣經濟時代與台灣的戰略選擇
- 相約2008:中國人的光榮與期盼
- 軟權力:中國和平崛起的力量之源
- 亞太反導體系與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
- 俄羅斯:“普京路線”與復興之途
- 中國:全面創新與和平崛起
- 農村金融改革:呼喚中國的尤努斯銀行
- 溫總理訪日與中日關係的未來
- 境外經貿合作區:中國實踐“和諧世界”的…
- 中美戰略牽手:在調適中前行
- 以“雙穩健”政策應對全球經濟波動
- 和諧社會的核心與真諦
- 變化中的國際因素與台灣問題
- 為淵驅魚:美國中東戰略的失靈與失誤
- 金融改革:國脈所繫
- 後冷戰時代的美俄博弈:角逐國家利益
- 亞洲合作:共創“偉大的將來”
- 建設新農村需要新思維
- 和諧世界:胡錦濤構建新型國際關係話語體系
- 中國經濟的開局與破題
- 中國如何破解能源瓶頸與環境困局
- 貿易摩擦與中國的貿易發展策略
- 千年巨變: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
- 全球化與兩岸四地經濟整合
-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根本變革
- 中印關係:文明對話與戰略合作
-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中國
- 中日關係的結與解
- 共同戰略利益推進中美關係
- 中國:反恐與防恐
- 制約權力是提高執政能力的不二法門
- 中國:由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
- 宏觀調控與強化農業發展
- 中國發展戰略的重大變革
- 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
- 中美關係:破除舊觀念進入新階段
- 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
- 中印關係的前緣與後續
- 中國的機遇與發展
- 推進中國政治體制現代化的契機
- 和平永遠比戰爭更美麗
- 中國新一屆政府的歷史使命
- 中國需居安思危
-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尋求新定位
- 香港回歸五周年:揚長避短堅定信心
- 中日建交30年:構築新型的夥伴關係
- 發展中美關係需摒棄冷戰思維
- 香港需要新思維
- 冷靜處理中美關係
- 中國農業發展需要新思路
- 中國仍應堅持“發展才是硬道理”
- 在合作與鬥爭中發展中美關係
- 構築東亞合作發展新框架
-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完成國家統一
- 陽光照耀中國
- 新世紀中國現代化的三項建設
- 二十一世紀中國應積極參與地區事務
- 新世紀中國的三大任務
- 澳門回歸的啟示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
- 在強國富民的道路上中國尚須努力
第四章 兩岸關係與台灣政經分析關閉
- 兩岸關係的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
- 全面準確理解和平發展政策宣示的意涵
- 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把握和平發展大局
- 反獨促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有之義
- 台灣:莫為意識形態浮雲遮望眼
- 南海風雲倒逼兩岸務實開展海洋合作
- 兩岸文化合作精義何在
- 中華民族的海洋戰略與台灣的選擇
- 心靈契合: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精神指引
- 取勢謀勢:習近平為兩岸關係發展點題
- 推動和平發展鞏固深化的動力何在
- 謝長廷訪陸:青萍之末能捲起和平發展颶風
- 堅持“一中論述”共衛中華海疆
- 兩岸關係的“鑒真鏡”與民進黨的選擇
- 九二共識深化與兩岸政治定位的解套之道
- 迎接挑戰馬英九要帶領台灣走出困境
- 增進政治互信的基礎是構建共同認同
- 台灣進入地緣經濟新時代脫胎換骨
- 和平協議與和平發展歷史大趨勢
- “黃金十年”需要兩岸深入合作與制度保障
- 逐夢未來:台灣青年的選擇與承擔
- 走中道路線:台灣需要追回流失的時光
- 求同存異堅持和平發展不動搖
- 撥亂反正樹立共同願景
- 執政過半:馬英九推動兩岸政策實現戰略轉換
- 擴大共同利益共享和平發展成果
- 推進兩岸關係發展:風物長宜放眼量
- 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方向
- 台灣經濟走出轉型期困境的關鍵所在
- 台灣:尋找復蘇與執政的突破口
- 拋棄意識形態包袱扭住經濟不放鬆
- “胡六點”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
- 兩岸關係三十年:大融合、大發展
- “外交休兵”、“活路外交”與兩岸關係
- 兩會復談:揭開兩岸關係歷史新頁
- 馬蕭執政:把握機遇開創新時代
- 把握機會之窗:構築兩岸命運共同體
- 台灣變天:台獨路線的破產與兩岸關係的春天
- 台灣覺醒:“票訓”綠色執政
- “入聯公投”:危險的攻擊性戰略
- 台灣的選擇:封閉還是開放?
- 兩岸關係:兩種思維方式的較量
- 台灣:理性回歸的反思
- 順應民意與把握時機
- 台灣:戰略困惑與選擇的迷失
- 台海博弈:零和VS雙贏
- 民粹狂潮吞噬台灣理性
- 台灣的選舉政治雙簧
- 中共對台工作進入新階段
- “三通”緣何難通
- 两岸:轉機與危機
- 以“一個中國、共議統一”開啟兩岸新局
- 台灣新領導人的歷史責任
- 兩岸關係危機與轉機並存
- 中國大陸不可被李登輝激怒而放棄根本戰略
第五章 台灣政黨論衡關閉